查看原文
其他

蓬皮杜中心 | 在线艺术小课堂:跟随5位现当代艺术家继续欣赏馆藏佳作!

蓬皮杜中心 蓬皮杜中心 2022-04-21


小编要抱歉地通知大家,

由于疫情的影响,

根据法国政府发布的指令,

蓬皮杜中心现已全面闭馆,

我们组织的所有活动也全部取消,

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在此期间,请大家跟随我们

以别样的方式,继续欣赏艺术吧!

快往下看!


艺术史小课堂

第二集

通过 5位 知名现当代艺术家

马克·夏加尔、弗里达·卡洛

费尔南·莱热、路易斯·布尔乔亚

以及 让·杜布菲 的作品

再次一起 云游蓬皮杜中心馆藏


*课堂前提示*


今天,让我们一同再次乘电梯来到蓬皮杜中心4、5楼展厅,深入了解我们更多的经典馆藏作品!



 *敲黑板:蓬皮杜中心此次的艺术史小课堂将为大家讲述维基百科以外绝对无法在网上随意搜索到的“囊中密史”以及各个艺术家的小故事,大家赶紧认真听课啦!



*艺术史小课堂*



马克·夏加尔

Marc Chagall


我的诗意是不期而至的,它源自东方,而又徘徊于中国和欧洲之间,但是,请不要一味强调其中的象征意义。

——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 ,1887年生于维捷布斯克(现在的白俄罗斯),1985年逝于圣-保罗-德-旺斯(法国)。


夏加尔的作品既不属于超现实主义,也不属于立体主义或是表现主义,而是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里最为自由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之一。 


夏加尔的作品往往取材于具象的主题:山羊、公鸡、小提琴手、挂钟、天使、花束、母牛、村庄、马戏团,作为画家的自己,作为情人的自己、作为驴子的自己……这些画面饱含着诗意。其实,他的作品与文学的渊源甚深,他表现过果戈理、《奥德赛》、拉封丹等,特别是圣经——“一切时代最重要的诗意源泉”。 


因此,他绘画中的主题基本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生活的外部世界: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隐约看到(沙皇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战争,以及苦难。 


夏加尔用一块不同寻常的调色板成就了这种战争与和平交替的艺术。同时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奉他为色彩大师便也不足为奇。 


夏加尔不满足于架上绘画,他也通过不同的技巧在多样的时空里探索着体量与不朽:雕塑、陶瓷、彩绘玻璃、挂毯、马赛克, 以及芭蕾剧院和歌剧院的装潢……1960年,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委任夏加尔重新装饰了巴黎歌剧院的穹顶。在这个总面积为224平方米的宏伟巨作上,艺术家用再现的方式向莫扎特、瓦格纳等作曲家致敬,也留下了当年最富盛名的演员与舞者的倩影。 


夏加尔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为世人留下了不拘一格却又自成一统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前往5楼展厅

去看看欧洲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

马克·夏加尔的作品吧!










生于白俄罗斯,享受过法国的“自由之光”,也因犹太人身份在二战中不得不转移至纽约来度过大把时光。夏加尔透过画布描绘维捷布斯克,画中色彩纯粹而鲜明,也带着几分“魔幻”之感。


想念却不想回的家乡是夏加尔的灵感之源,公鸡、带有犹太流浪文化重要象征的小提琴等元素,在下面这幅《埃菲尔铁塔前的新人》中同样可寻。虽然画中有着埃菲尔铁塔的背影,但夏加尔也描绘了自己的家乡维捷布斯克,也正是在这里,他迎娶了自己的挚爱贝拉。想了解更多细节的朋友,可以搜索我们的小程序“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解锁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哦!

马克·夏加尔,《埃菲尔铁塔前的新人》




弗里达·卡洛

Frida Kahlo

我并没有生病,我只是破碎了。但我依然很高兴还能活下去,只要我还能画画就行。 

——弗里达·卡洛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年生于科约阿坎(墨西哥), 1954年逝于墨西哥城(墨西哥)。


和马蒂斯等前辈画家一样,弗里达在病榻上发现了绘画的魅力:那是在1925年,摄影师父亲送给她一盒油画颜料。她的身体被囚禁在各色矫形紧身胸衣内,于是她的母亲让人给她做了一个可以固定在床上的画架,在她上方装了一面大镜子。后来她家里的镜子和她的自画像一样越积越多,甚至最终成就了作品《张福兰与我》(Fulang-Chang et moi )。 


身体以饱受痛苦撕扯的姿势呈现,这是弗里达绘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不在乎绘画的惯例,袒露自己私密的一面:身体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的苦难。弗里达·卡洛并未接受过任何艺术专业训练,她有自己选定的一套题材库,博斯(Jheronimus Bosch)、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海关官员卢梭(Le Douanier Rousseau),前西班牙殖民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及墨西哥民间艺术。弗里达不仅是肖像画家,也是许多充满情色意味的静物画的作者。 


即便她的艺术并不像她的丈夫——壁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那样具有明确的介入性,弗里达却有着自己坚决认同的志业,她甚至将自己的出生时间改为1910年——正是墨西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 


1938年,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拜访托洛茨基(Trotsky)的时候寄住在弗里达夫妇家。他发现了弗里达·卡洛的画作并为她当时正在筹备的纽约大型画廊个展撰写了介绍性文字。布勒东总结道:“弗里达·卡洛的艺术是包裹在炸弹周边的丝带。” 


次年,弗里达应布勒东之邀前往巴黎,但她坚定拒绝加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她表示:“我从没画过梦境。我画的是我自己的现实。”


艺术家弗里达·卡洛本人的一生,

伴随着太多的痛苦、磨难,

在6岁感染小儿麻痹之后,

又在18岁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车祸,

让她不得不承受多达三十五场手术。

但是她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她用明亮的、带着墨西哥风味的热带色彩,

来描绘她的痛楚,

正如她对墨西哥政治、对自己作品

所带有的“女权主义”态度一般明确。





以上的黑白照片均来自卡洛的挚友:德裔法国社会学家、摄影师吉赛尔·弗洛伊德(Gisèle Freund)的拍摄,也许是因为都经历过太多苦难(因犹太人身份以及拍了太多”不该拍摄“的照片,吉赛尔前半生几乎是在逃难中度过。)二人惺惺相惜,而吉赛尔镜头下的卡洛也回归了她最真实的一面。


在我们的小程序中,有关于下图的作品:《相框》的详细讲解哦,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去看看画中到底包含了哪些来自艺术家的“隐喻”吧!


弗里达·卡洛,《相框》

看过了“悲壮”、“20世纪最具争议的女性艺术家“卡洛,让我们再去瞧一瞧立体主义先驱——费尔南·莱热的作品吧!




费尔南·莱热

Fernand Léger

“我喜欢现代工业强加给我的形式,我挪为己用。钢铁反射的光有上千种颜色,比所谓的古典主题更微妙、更可靠。”

——费尔南·莱热


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1881年生于阿尔让唐(法国),1955年逝于伊维特河畔吉夫(法国) 。


费尔南·莱热的作品描绘了现代生活、不断变化的城市、被机器改造的人类,以及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他同样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的艺术家,坚信艺术具有社会功能。1910年代,莱热加入了由乔治·布拉克(Braque)、毕加索(Picasso)以及胡安·格里斯(Juan Gris)创建的立体派圈子。但他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了记录下那个充满生机的时代,莱热发展出一种以形状和颜色的对比为基础的画法,无论他后来的艺术风格如何发展,这种画法始终都是莱热美学的基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往前线的经历和那段每日与机器打交道的经历,使莱热的艺术经历了重大转变,“机械”成为压倒性的题材。


1924年,喜欢尝试不同艺术形式的莱热与达德利·墨菲(Dudley Murphy)、曼·雷(Man Ray)合作,拍摄了一部实验电影《机械芭蕾》,这是先锋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30年代,莱热重新回归具象艺术并对壁画产生了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国流亡归来的莱热完成了若干规模宏大的项目,作为其政治介入和人道主义立场的证明。美本身并不存在分类和等级。它无处不在,既可以在博物馆里,也可以在厨房白墙上挂着的一套平底锅之中。


做过建筑学徒、后因一战入伍

而影响了其创作生涯的莱热,

热衷于以浓重的原色调、机械般的形状

和简单的粗线条轮廓

描绘二十世纪的忙碌生活。

蓬皮杜中心的馆藏中

当然也少不了莱热的作品!

快往下看:


在作品《消遣--向路易·大卫致敬》中,莱热尝试了政治介入的有效美学,也借用《马拉之死》中的元素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隐匿的信息,若想知道是什么信息,那就要请大家自动移步到我们的小程序寻找答案啦!:)

费尔南·莱热,《消遣--向路易·大卫致敬》


了解过5楼的现代艺术家,现在,让我们加快步伐一起前往4楼展厅,去熟悉一下小编挑选出来的两位当代艺术家吧!



 路易斯·布尔乔亚

Louise Bourgeois

我过去50年的工作,所有的创作主题,都可以从我的童年找到源头。我的童年从未丧失过魔力,也从未丢掉其神秘性和戏剧性。

——路易斯·布尔乔亚


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年生于法国巴黎,2010年逝于美国纽约 。


虽出生于法国,但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艺术生涯却始于1938年定居纽约之后。她创作于四十年代的早期作品是一些素描、油画和版画,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女性-房屋”。五十年代,她直接在木头上进行等比例雕塑,并且用搜集来的木块搭建出早期的“人物”系列。六十年代,她改变了创作素材,用石膏来制作螺旋、塔楼、鸟巢、兽穴等形态;用乳胶这样柔软而具有高延展性的材质来雕塑饱含情感的器官:心脏、脏腑、胸腔。这些雕塑有时候非常粗暴,甚至让人作呕。


此后,一个更为色情的系列诞生了。一个她称为“小女孩”甚至“鲜花盛开的亚努斯”的巨大男性生殖器悬挂在天花板上,在观众的视线高度晃来晃去。接下来诞生了更多巨型作品,如食人盛宴般的《父亲的毁灭》;以及《脆弱的房屋》——高高的钢铁桌子。九十年代则是“密室”系列时期,代表作有类似于回忆剧场的《珍贵的液体》、《红色的房间》系列,也是在这一阶段,著名的蜘蛛形象出现了。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布尔乔亚又回归到了素描、版画、织物塑造的形象,回到最初的主题,但始终重视形式的创新。 


日记、诗歌,写作伴随着路易斯·布尔乔亚漫长的人生,她在讲述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将自己的个人经历糅杂到艺术创作中。因为把情感转移到无生命的物质中,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一种驱魔行为。作为20和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布尔乔亚所写下的话语丰富了我们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她那些强大、自由而独特的作品。


布尔乔亚“出道”甚晚,

创作精力在90高龄却依旧旺盛,

因原生家庭的梦魇,

促使其毕生的作品

几乎全部围绕着

童年时期的回忆。

你可能见过那些被我们所熟知的,

体积达几立方米的硕大蜘蛛雕塑,

但在我们的4楼馆藏中,还有她

知名的《并合》、《珍贵液体》等作品哦!

快来一探究竟吧:



上图为布尔乔亚的《并合》;而下面两幅细节图:《珍贵的液体》,则是艺术家在年届八十时创作的“密室”系列中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乎小女孩的成长经历,走进这件“环境雕塑”之内的你我,也宛如一个“窥视者”,勘探着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欲知更多与作品相关的故事,赶快去搜索我们的小程序吧!

路易斯·布尔乔亚《珍贵的液体》


接下来要讲的是小编精选出来的、当代艺术的另一位艺术家,也是原生艺术的创始人——让·杜布菲!




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

它 (原生艺术)是从未接触过艺术文化的人所创作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创作过程与知识分子不同,此中几乎不存在模仿的行为,所以他们所画的一切(题材、所用媒材、调换方法、节奏、书写方式等)均发自内心,并非来自古典艺术的陈腔滥调或时下流行的艺术潮流。

——让·杜布菲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年生于法国勒阿弗尔,1985年逝于法国巴黎。


20世纪40年代初,在经历了几次游移不定并发展出了成熟的艺术理念之后,让·杜布菲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宣称文化从整体而言不过是一种标准化与精神压迫的工具,他试图彻底摧毁这种文化并且从其他基础上重新开始。他喜欢没有技巧的儿童画,这些绘画“可以同样有效力,甚至比在文化圈中生产的绘画更有力”,他的创作便从这里开始。 


1945年,他创造了“原生艺术”一词,唯一令他有亲近感的艺术家就是那些原生艺术家们。在《比他们以为得更美》(Plus beaux qu’ils croient)系列肖像中,杜布菲对形体或思想上的相似性这一概念本身发问,并将他称之为“非常普遍的与非常特殊的、非常主观的与非常客观的、形而上学的和滑稽粗俗的”加入其中。 


在西方文化之外,还有沙漠。杜布菲曾数次前往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旅行,回来时已将砂石的纹理、诗意的痕迹与脚印铭记于心。20世纪50年代,他对材料的探索愈发深入。他使用的是一种不成形的单色浓稠颜料,成分是石膏、白垩、胶水,以及各种被捣碎并堆砌在画布或画板上的合成物质。 


在“物质拼贴画”(Matériologies)时期结束后,杜布菲在1962年开始了“乌尔卢普”(Hourloupe)系列,这是对形式的回归——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直至宏大壮观的规模。这些被设计为可以自我繁殖、占领时空的模型不断扩张,后来变成了建筑物,分布于纽约、荷兰,以及(巴黎南部的)法拉芭拉园圃(Closerie Falbala)。 


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个不能归类到“乌尔卢普”的作品——《咕咕市集》(Coucou Bazar),一幅由演员和舞者演绎的绘画。1978年在都灵制作的第三个版本中还使用了录制音乐,用来重现这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在音乐上的种种经验。


与布尔乔亚相似,

杜布菲同样是一位

“大器晚成”的艺术家,

他对绘画“又爱又恨”,

几经对绘画的幻灭而放下画笔,

却最终在重拾后创造了“原生艺术”。

杜布菲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材料,

用焦油、沥青、煤灰等做新的尝试,

他画中浑厚的笔触,粗犷的线条,

为我们创造出流离于传统之外的“美”。





上面第一张图,便是杜布菲艺术创作顶峰时期—“乌尔卢普”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冬日花园》。看上去像是用圆珠笔留下的乱涂乱画,是艺术家第一个被放大称建筑体量的作品,它邀请着我们“走进图像中”。至于艺术家对此件作品有着哪些更多的感知,请大家继续查看我们的小程序哦!

让·杜布菲,《冬日花园》



*课堂后小结*


怎么样,通过这五个艺术家的认识,大家是否对我们的馆藏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次艺术史小课堂过后,倘若你觉得自己“深受其益”,那么请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下一期为大家带来其他精彩的馆藏作品讲解哦!


另外,这堂课里所提及的所有艺术家及他们的部分作品,大家都可以在我们的小程序“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中找到,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解锁更多详情吧!


 欢迎使用 

以上内容所有作品、艺术家肖像照

图片信息:


  1. Marc Chagall,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Philippe Migeat/Dist. RMN-GP ©RMN-Grand Palais

  2. 左:Marc Chagall, La danse, 1950-1952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3. 右:Marc Chagall, Les amoureux en vert, 1916-1917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4. Marc Chagall, Le paradis, 1964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5. Frida Khalo,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6. Frida Kahlo, The Frame, 1938 Photo©Service de la documentation photographique du MNAM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Banco de México Diego Rivera Frida Kahlo Museums Trust, Mexico, D.F. / Adagp, Paris

  7. 左:Gisèle Freund, Frida Kahlo et ses chiens, Mexico City, 1948 Photo©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Estate Gisèle Freund/IMEC Images

  8. 右:Gisèle Freund, Frida Kahlo, Mexico City Photo©Adam Rzepka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Estate Gisèle Freund/IMEC Images

  9. Gisèle Freund, La Table de travail de Frida Kahlo, Mexico City Photo©Adam Rzepka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Estate Gisèle Freund / IMEC Images

  10. Fernand Léger,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Dist. RMN-GP 

  11. Fernand Léger, Les deux femmes debout (Femmes dans un intérieur), 1922 Photo©Jean-François Tomas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12. Louise Bourgeois,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Dist. RMN-GP 

  13. Louise Bourgeois, Cumul 1(1968)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The Easton Foundation / Adagp, Paris

  14. 左/右:Louise Bourgeois, Precious Liquids, 1992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The Easton Foundation / Adagp, Paris

  15. Jean Dubuffet, devant l'une de ses oeuvres, circa 1970 à Paris.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Dist. RMN-GP ©droits réservés

  16. Jean Dubuffet, Le jardin d'hiver, 1968-1970 Photo©Service de la documentation photographique du MNAM-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17. Jean Dubuffet, Dhôtel nuancé d'abricot, juillet 1947-août 1947 Photo©Bertrand Prévost-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18. Jean Dubuffet, Papa Gymnastique, 1972, Peinture Vinylique sur Stratifié, 227x107cm, ©Centre Pompidou Photo©B.Prévost / DIST.RMN-GP

  19. Foto del giorno: Jean Dubuffet all'interno del suo "Jardin d'hiver", Centre Pompidou, Parigi, 1973 Photo©ARTRIBUNE

  20. 以及所有现场图片©Centre Pompidou


● 在线艺术小课堂 | 跟随艺术流派赏馆藏佳作!

● 重磅厚礼 | 小程序 “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 现已正式上线!


蓬皮杜中心位于法国巴黎,拥有数量最庞大的欧洲现当代艺术藏品,是全球最大的两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更是巴黎文化之旅不容错过的景点,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将巴黎尽收眼底。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蓬皮杜中心官方微博 

Click on Read More to follow us on Weib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